中國經濟可能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接近“L型拐點”。
據浩榮刀片刺繩廠家最新資訊:
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日在澳門出席中國-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時表示,進入第三季度,中國經濟運行好于預期。
三天后,國家統計局公布的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(CPI)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(PPI)印證了總理的說法。
特別是PPI,以同比上漲0.1%終結了連續54個月以來的下降態勢,2012年3月以來首度轉正。
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對記者表示,PPI轉正一方面是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效初步顯現,另一方面是下半年一些大型項目落地帶動了需求的增長,促使經濟數據有了更為積極的好轉。
國家統計局計劃于后天(10月19日)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,目前多數機構預計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.7%,與二季度一致。一些經濟學家近期也在不同場合表示,中國全年達到6.5%以上的經濟增速完全可能。
供給側改革見效
PPI 54個月以來首度轉正其實早有征兆。
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在解讀9月份CPI、PPI數據時表示,今年以來,在穩增長、去產能、去庫存政策作用下,國內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,重點行業庫存、銷量均出現向好態勢,加之國際市場原油、鐵礦石、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行情有所好轉,國內工業品價格持續回升。
鋼鐵及煤炭去產能發揮的作用十分突出。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10月13日表示,截至9月底,鋼鐵、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%以上。
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相關企業的經營狀況大幅改善。以鋼鐵行業為例,鞍鋼股份(000898.SZ)2016年半年報顯示,受益于鋼材價格上漲,以及集團通過降低采購成本,降低生產成本,1~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億元,同比增長93.55%;江西的方大萍鋼經過一年的降本攻堅,8月份的利稅總額達2.9億元,同比增長177.8%。
“供給側改革的成效已經逐漸顯現。”對記者表示,去產能、調結構、產業轉型都取得了一定效果,減少了無效供給,“需求端翹起來,也反映了市場對供給側改革的樂觀預期,市場對改革仍抱有很高的期望。”
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作為投資的領先指標,PPI持續改善并如期轉正,對于企業家的信心和投資動力都有很好的提振作用,同時表明投資有望觸底企穩。
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10月16日在“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”上表示,一旦可以保持適度的投資增長,就能夠創造就業,增加家庭收入,進而使得消費保持一個比較正常的增長,“在這種狀況下,我想實現‘十三五’規劃所提出的6.5%以上的增長,只要我們政策到位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”
不少經濟數據向好
顯示經濟向好的數據并不止于PPI.
與PPI同日公布的9月份CPI同比上漲1.9%,環比上漲0.7%。雖然同比漲幅已連續第4個月處于“1時代”,但比8月擴大0.6個百分點。
表示,受食品和能源價格企穩的影響,CPI結束了上季度的下行趨勢,開始回升。剔除食品和能源等供給主導的影響因素,今年核心CPI一直呈現波動向上的趨勢,9月環比上升0.1個百分點,是今年以來的次高點。作為消費的領先指標,說明消費已經企穩,并且消費升級對于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已經開始顯現。
國家統計局10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,9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較8月持平為50.4,制造業景氣保持平穩。官方制造業PMI在8月強勁反彈至榮枯線50以上之后,9月穩定在50.4。前三季度制造業月均PMI達50.2,高于二季度的50.1,且為近7個季度以來的峰值。
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,制造業生產和需求增長平穩,有階段性趨穩的跡象,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。
鐵路部門的數據則顯示,今年9月23日~25日,全路連續3天裝車達到13萬車以上,創今年以來最高水平。根據交通部公布的數據,今年前三季度全社會貨運量增速回升,鐵路月度貨運量增速兩年多來首次由負轉正,高速公路貨運量增長加快,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過50%。
最近的就業數據也不錯。李克強10月11日在澳門透露,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%,為近年來首次。
李克強還表示,這些年,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頂住內外壓力,實現穩中有進、穩中提質,不是靠“大水漫灌”的強刺激,而是依靠改革開放、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、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的結果。因此,中國經濟發展潛力、優勢、回旋余地廣闊,完全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長、邁向中高端水平。
積極數據之下,三季度經濟企穩概率越來越大。多位經濟學者及金融機構均預計,受財政政策、樓市熾熱及外部需求較預期好等支持,三季度GDP將維持在6.7%左右。渣打銀行發布的最新報告甚至預計,中國三季度GDP增長將由二季度的6.7%升至6.8%。
為企業去杠桿創造條件
在去產能取得不錯效果后,降杠桿或成下階段主要任務。
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在“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”上表示,在威脅中國中長期增長前景的挑戰中,巨額的債務存量首當其沖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第一副總裁利普頓此前也對記者強調了其對于中企債務的擔憂:“中企債務約占GDP的145%(2010年不足100%),顯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。”
同濟大學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、去年新晉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得主鐘寧樺近期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,我國國有銀行的放貸偏好或許是其背后主要的原因——在央行釋放流動性后,國有銀行為了規避風險,將資金源源不斷地貸給了大型、國有企業,以及外部融資約束最小的上市公司;反之,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受惠于當下的貨幣政策。
鐘寧樺表示,若要解決問題,必須果斷地在低效的地方去杠桿。為此,需要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,“關停并轉”。
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10日表示,為了積極穩妥實現降杠桿的目標,貨幣政策將松緊適度,要更加精準地把握貨幣信貸調控力度和節奏。
關于降杠桿和債轉股會怎樣影響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,范一飛認為,在降杠桿過程中,由于企業兼并重組、實施市場化債轉股,包括銀行業加大不良資產處理力度等,這些都可能會減少存量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,出現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并低于預期的情況。
“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,以更準確地反映總量和結構上的變化。”范一飛說,由于債務結構優化、存量資產盤活,會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、加快貨幣流通速度,實際上相對慢一些的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,也能夠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。
李克強則在上述部長級會議上表示,我們面臨的杠桿率問題主要是非金融類企業杠桿率較高,這與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短、還不成熟,居民儲蓄傾向較強、居民儲蓄率達50%以上,以及以銀行為主的融資結構等密切相關。而且中國債務是以內債為主,外債占比小,觸發債務風險的可能性也較小。
李克強表示,中國貨幣政策是穩健的,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比較高,雖然不良資產有所上升,但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而且風險彌補和損失吸收能力較強。